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7集课程复讲 |
马央军学长 |
|
1、道人善,即是善。人知之,愈思勉。扬人恶,即是恶。疾之甚,祸且作。 当大家听到很多善人的行持,善人的风范,每个人心中都会生起这种效法之心。 当我们去宣扬别人的过失,对方假如知道了,可能会非常难受,“受撼者,常若刻骨”,时时想着报复你。 当假如别人有善我们都不称扬,别人一有一点小恶马上就到处传,这样不只折损了自己的福分,更大的罪过,它是影响了团体跟社会的风气。
2、善相劝,德皆建。过不规,道两亏。 “善”必须先分辨真善假善、是善非善。 孔子赞叹颜渊“得一善则拳拳服膺,而弗失之矣”。 当我们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,自然就能够“德皆建”。 隋朝辛公义在岷州当刺史,改变当地不好的风俗,就是只要家里面有人染上疫病就把他抛弃,让他自生自灭。扭转人民的道义和良心。 “过不规,道两亏”。假如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,那我们就没有尽到当朋友、或者当先生、或者当儿子的本分。要“扬善于公堂,规过于私室”。
3、凡取与,贵分晓。与宜多,取宜少。将加人,先问己。己不欲,即速已。恩欲报,怨欲忘。报怨短,报恩长。 “凡取与,贵分晓。与宜多,取宜少”。这个取、与就是比方说家里、家族在分东西,我们也要视情况而定,当对方比较困难,我们应该多给,自己少拿。当人有这种礼让的态度出来,那家庭的风气就会处处体谅,处处相让,而不会处处相争。 “将加人,先问己;己不欲,即速已”,就是当我们不愿意别人批评我们、别人侮辱我们,或者别人伤害我们,那我们同理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也不应该去伤害、不应该去批评、不应该去指责他人,用这一分心去体谅别人。 乾隆皇帝有一个联璧里面提到“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”,爱他的媳妇;“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”。 不要用感情来经营人生,往往都会太偏颇。要用理智来对应。你的情当中没有智,那叫滥情;你的智当中没有情,那叫薄情。有真情者必有真智,有真智者必有真情,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。真情、真义、真智过一生。 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。这个“恩欲报”,其实当一个人能念念不忘恩德,不忘父母、不忘师长、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,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。所以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。当他懂得爱、懂得付出,他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,施比受更有福。 有缘千里来相会,不管善缘恶缘,只要我们的心保持平等、保持慈悲,相信纵使是恶缘也会转成善缘。所以要做到“怨亲平等”。 感谢伤害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磨炼我们的心智;感谢欺骗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,俗话说“不经一事,不长一智”;感谢绊倒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强化了我们的能力;感谢遗弃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教导我们应该独立。 “报怨短,报恩长”。“报怨短”不是真去报,是把这个怨恨的念头要赶快转过来。“报恩长”,这个长不是时间,是指长长久久。
4、待婢仆,贵端。虽贵端,慈而宽。势服人,心不然。理服人,方无言。 “待婢仆,身贵端”。这个“婢仆”我们让它广泛解释,比方我们家里请的这一些员工都算是在这个范围之内。教育孩子对这些仆人要当长辈看待,不失恭敬。 “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”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